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8-07-02 09:18
来源:本站
作者海曙区慈善总会副会长黄尚征
我是海曙慈善组织战线上的一名新兵,来到慈善总会工作且担任副会长刚好一年整。到慈善后由于工作需要,接触了一些慈善爱心人士,也走访看望了许多慈善救助对象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许多的人和事深深打动了我,从而增强了我做好海曙慈善工作的信心!
第一次走访企业就遇到一位“不计名利”的爱心企业家,他的企业在近十年时间里,每年都给慈善总会捐赠善款100万元。在做好企业慈善工作的同时,这位企业的领头雁个人也在奉献爱心,每年让区慈善总会帮他物色“30-50万”不等善款的公益项目。据初步统计,在 8年的时间里,他共向区慈善总会捐赠个人善事款270万元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一直不让记名、不让宣传、更不让表彰。
在一次走访交流中,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隐名做善事,而且还不让我们宣传和表彰?他说:“现在很多企业家只信奉走寺庙拜菩萨,却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,这样的企业家与传统的佛教理念是格格不入的。佛道讲的是慈悲为怀、仁慈善举,我每年拿出部分收入捐赠给慈善总会,通过你们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家庭,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烧的是真香、拜的是真佛。你说哪一个虔诚的佛教徒,他给菩萨上香祈福还需要到处宣传?”他这番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话深深打动了我,也暗示我们慈善工作者,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慈善理念传播的重要性!
在海曙辖区里有位离休老干部,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,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走过来,戎马一生,且立下赫赫战功。在他本该享受最美好的晚年生活时,却又投入了一项他认为最为美丽的慈善事业,而且一干就是25年。25年来他省吃俭用,不乱花一分钱,把节省下来的近100万钱,用于支助失学和困难学生。25年,他的爱心足迹遍布西藏、贵州、四川、安徽、湖南、广西、重庆等近十几个省市,为289名山区孩子送去他的爱心。
我曾走进这位老人的家,看到夫妇两朴素的打扮、陈旧的家具、简单的饮食,我劝他们说:“ 您和老伴年纪都这么大了,行动也已经不太利索了,现在身边应该多留点钱以备急需,对于您支助的那些困难学生,我们慈善总会会接上您的接力棒,继续帮助他们,您老就放心吧!” 可老人还是坚持己见说:“你们慈善总会要帮助的人多喽,我还在资助的这些人,只要我活着一定会资助到底,那怕我不在了,也会让我的老伴坚持资助下去!”听了老人的这番感人肺腑的话语,我被深深的感动了!
在海曙区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慈善义工队伍,这些义工队伍中有大学校园的学生,有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师和医生,也有还在为养家糊口而天天奔波的出租车司机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各个阶层,许多人互相不认识,但他们为了一个“献爱心”的共同心愿而走在一起。
每当海曙区“81890”服务中心组织盲人看盲人电影,那些出租车义工,会准时到盲人家里把人接到电影院并扶到各自的座位坐好,结束后再将他们送回家里。那些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的退休老同志,自发组建 “爱心医疗队”、“爱心慰问队”、“爱心辅导队”,经常深入敬老院、孤儿院、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场所,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、康复保健、心里抚慰、文艺演出、理发、剪指甲等服务。年轻的大学生义工,他们常常利用节假日或课外时间,到社区、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,为居民修理电器、修自行车、理发,为旅客引路解答问题,帮年老体弱的游客拎包拿东西。他们不分彼此,不知疲倦,不图回报,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爱心。
在海曙生活的这块大爱土地上,孕育了许许多多慈善楷模,也催生出了无数让人感动不已的人和事。这些烙着海曙印记的大爱善举,正在被一颗颗挚诚的爱心不断传递下去。作为慈善工作者,我不仅是感动,更应该为他们点赞!
在海曙区的慈善感人榜里,除了黄斌老人,还有无数个像他一样,长期默默地为慈善事业做出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,社会爱心人士,他们不为名、不为利,为的就是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能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、人间的真爱。
在慈善总会我负责慈善救助工作,所以对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我有更多点感受。改革开放30余年,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,脱贫攻艰有序推进,并取得重大突破。但在目前的中国医疗体制下,“病倒一个人,拖夸一个家”的现象非常突出。在实施救助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家庭原本并不困难,只因家里一个人患了场大病后就把家里的经济拖夸了。这些家庭因为不是低保或者低保边缘户,所以得不到政府的救助,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“拾漏补缺”的慈善救助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鉴于这种实际,海曙区慈善总会于2017年重新修订完善了慈善救助办法,出台了《海曙区开展“十大”慈善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并于7月正式印发实施。
该意见不仅把海曙户籍的困难群体列入救助范围,而且也将工作和服务于海曙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列入了救助范围。特别是救助项目和救助类型比原来有较大的增加,救助标准和救助力度比原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。如:对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的困难家庭,最高可给予15万的一次性救助,并要求有条件的镇乡(街道)分会,可给予15万的配套救助。
新的救助政策的出台,给那些患大病而导致困境的家庭带来了福音。作为慈善工作者,每当看到一个濒临垮塌的家庭,得以起死回生的时候,应该说是最感欣慰的!